对于一些灵秀湖北黄冈再次惊艳全国和蕲春下雨街景这样的话题,一直都是很多人想知道的,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城东坡被“封”,李白“赐”山名黄冈五斑斓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草原周刊11月30日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编辑完颜文浩
北依大别山,南濒长江。山,就是分隔长江和淮河的山脉;地,是吴为首,楚为尾的地方。
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李白登上大别山,眺望山脊两侧,赞叹太阳“山南花开,山北花开”。山上都被雪覆盖了,这座山和其他山很不一样!”这里森林遍布漫山遍野,堪称“天然物种基因库”和“植物标本室”。绿色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宝贵财富。
900多年前,苏东坡在这里吟唱大江东去,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丰富的人文基因。近代以来,这里涌现出了一批科学人文大师,李四光、闻一多、熊十力、唐永通、尹海光……一长串雷鸣般的名字,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丰厚回报。这片土地。至于这里著名的中学和后来的“秘卷”,仿佛是几千年人文底蕴的历史回响。
90多年前,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位代表中有3位来自同一片土地;不久,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这里诞生,200名将领同乡。忠诚的骨头埋葬在这里。仅红安县就有14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这里是湖北黄冈。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很多人都知道,红色是这片土地绚丽的底色。但黄冈的光不只是红色。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脱贫、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让被“红绿”照亮的黄冈更加美丽。丰富多的。
一座城市的“东坡”印记
烟雨蒙蒙的秋雨中,黄州古城依然温馨迷人。依爱湖绿道上,市民撑着雨伞,悠闲漫步。天气好的时候,这里又是一番热闹景象,数百名市民来到湖边休闲锻炼。
黄冈这座城市有着深深的“侗坡”印记。城西北角的“东坡赤壁”因苏东坡的千古绝唱而成为与“吴赤壁”齐名的“文学赤壁”。十年前,黄冈经过治污整治,将三个充满污水的小湖连接到依爱湖,并建成了一个5平方公里的开放式公园。从此,“城在风景中,风景在城中”。依爱湖因苏东坡的《依爱亭》而得名。公园里到处都是苏东坡的诗书遗存。《临高春晓》、《东坡农耕》、《鸡舍烟雨》等十二景,取自苏东坡的诗词诗词。
黄冈古称黄州。隋唐五朝至明初,为黄州、蕲州所辖。明初,蕲州属黄州府。从此,黄州成为境内唯一的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后,黄冈设立特别区、专区。1995年,黄冈撤县建市,行署驻黄州区。
北宋时期,这里还是一个荒凉的河畔国家。900多年前,大文学家苏轼因“乌台诗案”,在风雪中被贬黄州。在黄州生活四年多后,他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转变,达到了文学创作的巅峰。黄州,这个曾经荒凉的地方,成了苏东坡的梦想之地,也因此留下了深深的“东坡”印记。
初到黄州时,苏轼度过了一段孤独、艰难的岁月。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黄州地处偏僻,多雨,天气昏暗,鱼米柴火都相当便宜,甚至适合穷人。但是,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事。”我一生中的工作……我轻松地花光了我所有的薪水。”他写《占卜》:“月缺,疏桐挂,打破了人们最初的宁静。谁见孤人独来独去,烟渺孤影。我惊愕。但当我望去时,回来后,我后悔了,没有人能救我。我捡起了所有冰冷的树枝,不肯靠它们生活,沙洲上是那么孤独和寒冷。”
其好友马孟德感念苏轼被流放黄州,谋生艰难,便向黄州知县徐君友求得了废弃军营五十亩。这里原本是一片不知名的高地,但苏轼却一见钟情。因位于城东,故名“东坡”。从此,他像黄州农民一样,按季节耕种这片高原上的土地,自号“东坡居士”。
大胆开放的苏东坡致力于发现他流放之地的美丽。他对山水情有独钟,参禅礼佛,广交朋友,游历异地,钓鱼砍柴,游览黄州名胜,饱览鄂东美景。曾经荒凉的地方,在诗人眼中变得美丽多——“竹签芒果鞋轻于马,一生怕烟雨”“谁知道没有人生少了,门前的水还能向西流,我永远不会白来。《唱黄鸡》……
公元1082年,即苏轼流放黄州的第三年,也是他在黄州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大约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历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旧》、《赤壁赋》。岁月。
从感叹人生如梦到思考浩瀚宇宙,到黄州生活四年多,苏轼从困境中实现了自我突破,写下了诗、词、散文、诗词750多首。他的文风突变,变得清高高远。做一个英雄,做一个心胸宽广、有意义的人。最好的诗写在黄州,最好的诗写在黄州,最好的行书写在黄州,最好的散文写在黄州。可谓“最浪漫的作品写在黄州”。
远离朝廷,苏东坡也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黄州,他看到了当地社会遗弃女婴的恶习。他与黄州知县商讨如何救助弃婴,带头收养弃婴,成立了弃婴收养机构,制定了惩罚弃婴的措施。
在今天的黄冈市,“东坡”的印记仍然深深地印在市民的生活中。苏东坡在黄冈时期流传下来的东坡肉、东坡烧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名菜已成为黄冈四大名菜之一。数百年来,它们一直被用来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人们的味蕾。
“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东坡给鄂东大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讲好东坡故事,弘扬东坡文化,正在成为黄冈市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学的教育传承
2018年10月15日下午,黄冈中学教学楼一楼,上课铃声响起,几间教室顿时热闹起来,管弦乐、民乐、合唱团的声音相继传出。其他。其他楼层的教室装饰着戏剧《商人》和《雷雨》中的服装和道具。营养和烹饪教室配备了锅碗瓢盆。在这些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中,学生们跳拉丁舞、开发智能机器人、设计3D打印作品、制作陶瓷作品……
校园里的一幕幕场景颠覆了外界对这所学校的想象和印象。黄冈中学曾因高考成绩骄人而辉煌。也被一些人调侃为应试教育的“典范”。
“我们班的同学太讨厌你黄冈了!”在湖北作家刘兴隆的小说《黄冈秘卷》中,这个名叫北通的北京女孩,对千里之外的鄂东城市充满了怨恨,因为“黄冈秘卷”被编成这么变态的方式。”
在中国高考史上,鄂东这片经济欠发达的土地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教育奇迹,是不可忽视的篇章。
袁晓鹏,黄冈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研究黄冈教育。在他看来,四十年来,高考、奥赛、《黄冈秘卷》三大要素让黄冈名扬全国。黄冈中学曾被誉为教育“神话”。
在黄冈中学最辉煌的时期,“北有海淀,南有黄高,黄冈中学简称‘黄高’”的说法深入人心。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朝圣”,分批来到外省的中学参观。“参观”,学生来借书,老师来学习,媒体来“解密”。一时间,这座曾经看似小镇的小镇因教育而闻名,报纸上时不时出现类似“黄高神话”的头条新闻。
1977年,国家正式恢复高考。两年后,黄冈中学一个班23名学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成绩排名湖北省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位。
1986年,中国人首次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为黄冈教育书写“神话”提供了新的舞台。如今,在黄冈中学的校史馆里,墙上的展板记录着这所中学的辉煌。1986年,黄冈中学学生林强在数学竞赛中获得铜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该中学共有15名学生在数学、物理和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冠军。中国获得了19枚牌。
袁小鹏做了形象的比喻,“黄高是珠穆朗玛峰,黄冈悠久的教育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青藏高原”。
我国当代著名考古学家苏秉奇曾总结道“鄂东是古代东西南北文化汇聚之地,不仅因为黄冈地处长江中游,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在这里无缝交融,也因为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也在这里交汇。”
在两千多年的建设历史中,这片土地孕育了中国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及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宋代,明代医圣李时珍。近代以来,涌现出了地质科学巨匠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胡风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人。文学评论家、《资本论》中文译者王亚男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黄冈广播电视大学原校长白占存介绍,黄冈山多地少,农业和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然而,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传统已根植于社会各阶层,并成为地方官规。民俗学。
白占村介绍,唐代鄂东建书院,北宋建书院。明清两代,书院兴盛,私塾广泛兴办。清末,鄂东地区留学兴办学堂蔚然成风。民间流传着“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习俗。明代黄州有276人考中进士。清代共有进士335人,明清时期黄州进士总数居全国第五位。
近年来,曾经创造高考“神话”的黄冈中学正在悄然转型。在何兰田校长看来,黄冈教育过去升学率高、竞赛成绩好,但并没有引领湖北省的教育改革。2015年,黄冈中学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信念、与世界前沿科技接轨的视野、自主探索兴趣的能力,成为黄冈教育的新使命。
老街上的红色标记
深秋的黄冈市红安县,天气渐凉。七里坪镇当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昌盛街不像平时那么喧闹和拥挤,但也不像普通的村镇老街那样安静和孤独。
66岁的蒋厚宇和妻子站在自家杂货店门前,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神情有些不知所措。老两口并不是经验丰富的商人。与附近店门前热闹的讨价还价场景相比,他们的老店门前显得略显冷清。今年年初,两位老人来到这座祖传老屋,挂起了“百年老店”的牌子,出售一些玩具、纪念品等小商品。
这条600多米长的街道上,两旁灰墙青瓦的老街商铺,都已经有一定的年代了。同样是灰色的石板路上,有三五成群的游客在行走,穿着红军军装的年轻“队伍”穿梭其间。店主招揽生意的叫喊声与导游的解说节奏混杂在一起。
在灰色的街景中,每隔几步你总能发现一些“红色”的痕迹。距蒋厚余店十步之遥,就是七里坪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这条老街曾是早期鄂豫皖苏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其辉煌时期是中国的“列宁城”。
如今的昌盛街、列宁市经济公社、鄂豫皖中西药局、鄂豫皖经济特区苏维埃银行、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食堂、七里坪工会等革命旧址混杂在商铺之间。排在街道两边。向游人讲述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
1927年11月,黄安、红安、麻城三县农民自卫队在中国领导下发动黄麻起义。他们攻克黄安县,建立中国工农革命鄂东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起点。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这支军队先后建立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和川陕两大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在今天的红安大地上,诞生了红军的三支主力部队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223名共和国将军。有一句“中国第一将军县”之称。革命战争年代,在讴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鄂东大地,黄安儿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一场又一场。”小黄安,不容易啊。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女打仗,女将带粮。”
如今,在红安县黄麻起义暨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内,一面弧形纪念墙上,“14万”的数字记录着为革命献出生命的14万红安人民。其中有名字和姓氏。烈士总数22552人,烈士名字刻在纪念墙上。
红安县党史办公室主任辛向阳认为,包括红安在内的黄冈大地,能够产生如此多的将军和人民军队,离不开一大批革命先烈的重要贡献。知识分子在革命初期宣传革命思潮。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堂,聘请外教,训练新军。历来文化教育发达的黄州,废科举后,学生不再有机会参加科举仕途。他们赶赴省城武昌进入书院,参加学校考试,加入新军。
1905年,19岁的黄安青年董必武到达武昌,进入湖北省立文浦中学学习。他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据史料记载,黄州武昌第一位革命人物陈小芬曾回忆,公元年,“由于科举废除,读书的普通知识分子不得不另寻出路,所以一些人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到省会城市住校,而大多数贫困孩子则投身新的工作。军队。”
1904年,创办黄州府中学。一群黄冈留日学子受革命思潮影响回到家乡。他们在城里成立俱乐部,招收富中青年学生,出版《孟会头》《孙中山》等书刊宣传革命。后来,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这所学校成为了今天的黄冈中学。
1910年,董必武在黄州府中学校任英文、国文教师。今年,黄州新建学校800多所,为湖北省之最,思潮新、以人为本。
对于灵秀湖北黄冈再次惊艳全国和一些蕲春下雨街景这类的相关话题,本文已经做了详尽的讲解,谢谢诸位的支持!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