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控局最新发布!密接者需健康监测21天

对于一些关于国家疾控局最新发布!密接者需健康监测21天和疾控疫情防控工作记录相关的题,你想知道那些呢,接下来让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国疾防发[2023]16号

关于印发猴痘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健康委员会

为进一步做好猴痘防治工作,及时有效应对猴痘疫情,提高猴痘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猴痘防治方案》。现在已印制并分发给您。请认真组织实施。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7月26日

猴痘防治方案

猴痘是由猴痘病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2023年6月以来,我国多省份报告多例猴痘病例,导致局部新发疫情和隐性传播风险较高。为指导各地科学精准开展猴痘防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治疗”的原则,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措施。开展医疗机构、重点人群、入境人员、重点场所等多渠道监测。加强疫情分析和风险评估,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落实病例隔离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等措施。坚持检测联控,及时阻断疫情蔓延。

2.疾病特征

病因学特征。

猴痘病属于痘病科正痘病属,是一种双链DNA病,基因组长度约为197kb。该病于1958年在猴子中首次发现。1970年,猴痘病首次从刚果民主共和国一名疑似天花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出来,成为首例人类确诊的猴痘病例。

猴痘病分为两个进化支支队I,以前称为中非支队或刚果盆地支队;进化枝II,以前称为西非进化枝,进一步分为进化枝IIa和IIb。其中,引起2022年全非流行地区猴痘疫情的菌株为IIb分支。分行IIb目前拥有多家支行,包括A1、A2、B1支行。自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以来,各地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病研究所报告的株序列均属于IIb分支。

猴痘病耐干燥和低温,可以在痂、土壤、衣服、床上用品和其他表面上存活数月。该病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即可灭活。常用的消剂如75乙醇、含氯消剂、过氧乙酸、紫外线等都可以有效灭活病。它们对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戊二醛和邻苯二甲醛敏感。

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猴痘病的宿主尚不清楚,但目前认为非洲啮齿动物是其自然宿主。感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和受感染的灵长类动物,如啮齿动物、猴子和猿。

2种传播方式。猴痘病主要通过粘膜和受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患病皮肤或粘膜传播。还可以通过接触被病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接触受感染动物的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感染通过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和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的咬伤和抓伤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接种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作用。

4疫情特点。2021年之前的猴痘疫情主要在中非和西非流行,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传播。由此造成的人传人传播链短,以散发病例和儿童、青壮年聚集性流行为主。偶尔通过家庭或旅行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2022年5月以来在全多国爆发的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者之间的性接触传播。大多数病例是青壮年男性。它们通过大型聚会和随后的社区男男性接触者传播,并传播到全许多国家和地区。

临床表现。

1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2、传染期从出现症状到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形成新皮前,患者具有传染性。调查显示,有些病例在出现症状前1-4天可能具有传染性。

3早期症状可能出现发烧、头痛、背痛、肌痛、淋巴结肿大。

4.皮疹、粘膜疹多出现在退烧后,有的可出现在全身症状前。皮疹的发生常经历几个阶段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脱落痂。不同形式的皮疹可同时并存,并可伴有明显的瘙痒和疼痛。它可累及口腔和咽喉粘膜、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痂脱落后,可能会留下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留下疤痕,疤痕可能会持续数年。

5.病程和严重程度。猴痘的病程约为2-4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病程可能更长。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大多数情况下,症状会自行消失。也可能发生严重疾病和死亡,主要发生在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

2022年以来全多国爆发的猴痘疫情中,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轻微,部分病例无全身症状。皮疹仅限于生殖器和肛门直肠粘膜。死亡病例主要是未经治疗的病感染者和其他免疫系统感染者。低等人。2022年以来,全非流行地区病例病死率约为0.1。

三、宣传教育干预

针对重点人群、出入境人员和普通人群等不同群体开展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强化不同群体的自我防护意识和个人防护措施,积极配合防控工作。

关键群体。各地卫生疾控部门联合相关社会组织,充分借鉴病防治综合干预经验和服务模式,在男男性接触者常去的酒吧、、澡堂等重点活动场所开展同伴教育。借助大众媒体、MSM社交网站等互联网,开展猴痘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重点人群预防意识,减少高危行为,引导有可疑接触史的人群自觉监测健康状况,增强主动就医意识。

重点人群宣传干预要求详见附件1《重点人群宣传干预指引》。

出入境人员。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猴痘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醒旅客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避免接触有猴痘症状的人以及啮齿动物、灵长类动物等动物。提醒来自有猴痘疫情报告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如有境外疑似接触史,应在入境后21天内监测健康状况,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一旦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猴痘症状,应主动就诊,如实报告流行病学史。

总人口。各地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作用,开展猴痘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科学防治意识。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

监控案例定义。

1.有类似猴痘症状的人。不明原因的急性皮疹,伴有发烧或淋巴结肿大。

疑似病例2例。有猴痘样症状的人发病前21天内有下列流行病学史之一有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行史;有与确诊或疑似猴痘病例的接触史;有同性性行为或性伴侣有同性性行为史;有流行地区可疑动物接触史。

确诊病例3例。有猴痘样症状、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实验室猴痘病核酸或病分离检测呈阳性者。

多渠道监控。

1医疗机构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开展猴痘症状监测,特别是皮肤科、肛肠科、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等,要重点关注出现猴痘症状的患者。发现类似猴痘症状的人员,应主动询流行病学史,记录患者现住址和联系方式,采集标本送疾控机构进行猴痘核酸检测。具有猴痘病检测能力和猴痘病实验活动资质的医疗机构也可以开展检测。

2重点群体监测。各级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为男男性接触者等重点人群提供诊断、治疗或检测、咨询服务时,应主动询其是否有猴痘症状及可疑接触史。如发现猴痘样症状或疑似病例,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猴痘病核酸检测。

3、入境人员监控。海关收到猴痘相关健康申报异常或入境人员检疫期间发现有猴痘样症状时,应及时采集标本并进行核酸检测,并核发《就医便利卡》要求他们尽快就医;对核酸检测呈阳性的人员,将相关信息通报辖区疾控机构,由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

4、重点场所污水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疫情情况和评估后,对男男性行为者常去的酒吧、俱乐部、澡堂等重点活动场所进行污水监测。

病例报告。

相关医疗机构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

确诊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在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监测报告管理模块直接在线报告。若为境外输入病例,须填写来源国家或地区。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须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向当地乡镇卫生院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上报告,同时将传染病报告卡传真或寄给报告单位。负责病例网上直报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控进展情况,及时审核、修改病例信息。

各县出现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或两例及以上流行病学相关确诊病例应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事件级别选择“未分类”。

五、疫情处置

案例管理。

各地发现的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要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隔离治疗。若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且皮损已结痂,可转入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解除居家隔离。对病情轻、有条件居家隔离治疗的确诊病例,经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居家隔离治疗。对居家隔离治疗的确诊病例,发放《猴痘病例居家隔离治疗健康告知书》。确诊病例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应单独居住在单间,避免与家人皮肤、粘膜直接接触,对污染物品进行消,非必要不外出。外出时穿长衣长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避免与他人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定点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负责上门或电话随访,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指导。

流行病学调查。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辖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报告后,及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寻找传染源,识别、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分析传播链和传播特征,及时识别潜在的风险群体。及其范围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综合干预。排查过程中,发挥多部门联防联控协同作用,尽可能获取全面、准确的流控信息。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基本情况、诊疗情况、临床表现、转归及实验室检查等;发病前21天内与疑似传染源的接触史、接触地点和接触方式;发病后、隔离和治疗前的具体活动地点。有直接皮肤或粘膜接触者,以及发病前4天内有过性接触者。

猴痘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要求详见附件3《猴痘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

密切接触者的识别和管理。

1密切接触者的定义。直接接触病例患病部位及其污染的物品,或者染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渗出物等污染物的;以及因职业暴露或长期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而被评估为有感染风险的人员。

2.密切接触者的确定。疾控机构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暴露风险评估结果,及时确定密切接触者。

3密切接触者管理。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密切接触者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为自最后一次密切接触之日起21天。

密切接触者在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他们需要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等密切接触,并避免献血。应坚持每天测量体温、监测症状。如果出现类似猴痘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报告可疑接触史。辖区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自我健康监测第7天、第14天、第21天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或电话随访,提供咨询指导,发现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及时地。

密切接触者识别和管理要求详见附件4《猴痘密切接触者识别和管理指南》。

消和人员防护。

对患者的衣物、毛巾、床单、餐具等个人物品以及可能被患者分泌物、渗出物、体液等污染的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消。从事病例诊断、治疗和护理、流行病学工作的人员调查、环境清洁消、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等工作期间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消及个人防护要求详见附件5《猴痘消技术指南》和附件6《猴痘个人防护指南》。

6.实验室测试

猴痘病核酸检测首选皮肤或粘膜病变标本,可同时采集口咽拭子标本。各省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研究所复核;本地疫情首例或早期确诊病例、与早期病例流行病学相关的重点确诊病例、传染源不明的本地确诊病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阳性标本等,在检测时进行病基因测序荧光定量PCR检测的Ct值32。所有测序原始数据、组装序列以及测序样本提交表均应在获得序列后获取

上述文章主要是讲解关于国家疾控局最新发布!密接者需健康监测21天和疾控疫情防控工作记录相关题,希望能帮助到诸位网友。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